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读书笔记

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读书笔记

如果你全然为自己负责,你就有能力改变命运;如果你不担起这个责任,任何方法论的缺陷、环境和基因的不公,都会成为你推责的对象——这样的人生只有抱怨,没法进步。

读后感

前段时间,饱受工作CPU的我,一边迷茫一边要完成手上忙碌的工作,既搞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,又没有时间精力处理生活。我带着问题开始寻找书来解答我现阶段的疑惑。在我看来,凡是我能遇到的问题,前人一定都遇到过,而且一定有办法解决。我打开了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这本书,感谢作者,给了我很多疑惑的答案,并让我意识到目前我陷入的心智问题。

这本书的序言很好地总结了整本书,这是一本让你意识到心智陷阱的书,并告诉你只有转变心智才能破局。书中的核心思想是自我全责——如果你全然为自己负责,你就有能力改变命运;如果你不担起这个责任,任何方法论的缺陷、环境和基因的不公,都会成为你推责的对象——这样的人生只有抱怨,没法进步。这本书将心智模式的7个问题一个个拆解:怎么看待成功,要不要躺平,如何有安全感,如何活得有趣,怎么做自己,怎么做职业选择,如何理解与家人的冲突,并都给出了转变心智之道。

下面是我从书中得到的答案,你有这些问题和疑惑吗?如果你也有这些疑惑,强推这本书给你~

1、一直在找意义要不得,怎么破局迷茫?

文中对我现阶段为什么迷茫做了解释,我看了觉得起码解释了8分吧。文中提出如果你觉得现在活着没什么意义,还总关起门来思考“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”“我的使命到底是啥”“我该如何改变世界”这种问题,你不仅很难想通,而且会越来越丧,最后陷入恶性循环。因为这个恶性循环就是:思考意义→想不明白+很不快乐→我一定是还没找到答案→继续思考意义→更加迷茫和不快乐,结果就是你要么陷入迷茫,要么进入虚无,觉得凡事不如“躺平”。

文中提出一直去找有意义,会更加迷茫。因为追求意义是很费幸福感的事。文中引用心理学家斯蒂格(Michael F. Steger)的发现:知道自己生命意义的人,会更健康、更长寿。他把生命意义分成了意义拥有和意义追求两个维度。意义拥有是指,你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拥有什么意义,清楚自己在追寻什么。意义追求是指,你还在思考和探索: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?我到底该追寻什么?意义拥有用来感知当下,意义追求则是追寻未知;前者支撑当下,后者拓展未来;一个走心,一个走脑。斯蒂格进一步发现,越感知意义,我们的幸福感、自我价值感就越强;而越追求意义,我们的幸福感、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就会越低。

那么怎么破局呢?作者提出你现在能感知什么意义、认同什么目标,就先好好地体会这个意义,为这个目标行动。从有你觉得意思的事情做起。在收获价值感和幸福感的过程中,感知意义并做到越来越有意义的事。那么做到以上的循环,就能破解前面提到的恶性循环,最终找到热爱的领域,全力投入,从而走向正反馈。作者提到,这也是这个时代的通关法则。

2、什么是受害者思维?

作者提出,真正限制我们的,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,而这堵墙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。正是因为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,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,我们很多人才不自觉地变成受害者,这就叫“受害者心理”。作者总结了受害者天堂(就是受害者最愿意去的地方。大家聚集在那儿,彼此安抚,觉得人生果真如此)的几个法则:1)推卸责任,保住面子。在受害者天堂,大家从来没犯过什么错,美德都是他的,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。2)安心做坏事。在受害者天堂,很多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的故事。3)分享“凄惨故事会”。每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慰。

3、了解受害者与掌控者模式,如何拆掉“受害”这堵墙,掌握自己的人生?

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——这个社会就是不那么公平,但这并不影响你在社会上快乐地工作。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里,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;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没面子,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
我在《元智慧》里也看到了支撑受害者与掌控者模式观点的话,尼采的一个核心哲学思想是“主人一奴隶道德说”。尼采所说的“主人”和“奴隶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两种对象,而是有特别的哲学含义。所谓主人,不一定要有钱和很高的社会地位。只要他们自我肯定、主动并且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,就算是哲学意义上的主人。相反,那些被动、相信宿命、自我否定的人,即便位高权重,也是奴隶。尽管尼采也肯定了奴表道德中的精神力量,但是他更赞许主人道德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品质,即思想开阔、勇敢、诚实和守信。人的一生中总不免遇到很多麻烦和不如意的事情,用主人道德要求自己,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人,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。

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用后知后觉、当知当觉、先知先觉、不知不觉四个角度来拆掉“受害”这堵墙。

如何用后知后觉、当知当觉、先知先觉、不知不觉四个角度来拆掉“受害”这堵墙。

一、后知后觉

1、找到受害者情景。(问问自己:什么时候觉得最没有掌控感,最没有力量,那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。)

2、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。(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,而故事的主题往往是“面对……我没有办法”。)

3、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。(找到这个故事,然后说服自己:过去的过去吧,我可以现在就掌控我的生活。尝试把这个情况当成别人的事情,给自己写一封信:

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,我觉得你可以做的是……)

二、当知当觉

1、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。(受害者往往伴随着一种凄凉的自怜情绪,学会观察记录自己的情绪,推荐《爱的五种能力》)

2、让自己与这种模式共处一段时间。真正理解和认清楚之后再解决受害者思维。

3、尝试拆掉它。

三、先知先觉

观察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,提前调整好心态。

四、不知不觉

能够掌控心智模式的人,就是掌控自我的人。

4、常见的心智模式陷阱?

1、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。x(->大前提是努力的方向要对)

2、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,并且制订详细的计划。x(->未来是未知的,职业规划需要在变化中调整)

3、只要是金子,总是会发光的。x(->成为金子前需要历经百炼,同时得主动发光,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抛光)

4、一旦找到非常热爱的工作,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的,我会全力以赴。x(->只有全力投入的时候,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。也许你的吊儿郎当才是热爱的最大障碍。)

5、今天,你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那些三年前帮助你成功的心智模式,也许正在阻碍你三年后的成功。

5、什么叫心智成熟?心智模式决定了什么?

心智成熟的特点是:你拥有很多心智模式,熟悉每个心智模式的优点和限制,并随着环境娴熟地切换。不会在一个视角被卡死,也不会偏颇地看待问题,多种思维彼此参考,相互校准,你才会成为一个心智成熟、看问题全面的人。

6、怎么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式?

带着这个问题,我打开了一本新的书——《认知觉醒》,我看完就更新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哈

灵感摘抄

    • 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的观点是,问题出在最底层——你看世界的角度,即心智模式的问题。
    • 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的核心思想是自我全责——如果你全然为自己负责,你就有能力改变命运;如果你不担起这个责任,任何方法论的缺陷、环境和基因的不公,都会成为你推责的对象
    •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。
    • 追求意义是很费幸福感的事。
    • 只要你继续前行,你就在成功。因为成功不在前方,成功就在当下,成功就是越走越近。 对自己说:成功就是越走越近,我现在就很成功。
    • 勇敢不是毫不恐惧。勇敢的意思是,一个人尽管心怀恐惧,但仍然能克服恐惧向前走去。
    • 安全感是给予的,不是索要的。
    • 不管你跑到哪里,世界都是不公平的,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,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。
    • 什么是你人生的真正目标?就是那些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你不会改变的目标。
    •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,却能改变对过去的看法,这才是心智模式的伟大之处。
    • 只有全力投入的时候,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。的确有一些工作会让你的兴趣持久一点,有一些工作会让你的兴趣短暂一些,但是你的吊儿郎当才是热爱的最大障碍。
    • 真正的职业方向是那种不顾一切都要做的事情。
    • 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,正在从天道酬勤走向天道酬“情”。在一个机器比你勤快一万倍的时代里,从“有意思”的事开始,逐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,投入全部,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。
    • 找到自己的极限运动,全力投入,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通关法则。
    • 说到底,真正激励一个人工作的到底是什么呢?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·赫茨伯格的“双因素理论”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。他认为,薪资、工作环境、同事关系只是兜底的“基础因素”,只能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,而真正激励一个人的是挑战、认可、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“动力因素”。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,更多的是与你的内心有关——那些“动力因素”让人找到工作的意义。
    • 没有人愿意说“我很害怕”,所以他们就骗自己说“我根本不感兴趣”。他们不是缺乏能力,也不是缺乏机会,他们缺乏的只是投入,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!
    • 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、深层的、不能被满足的乐趣,让这个永恒的乐趣带领你穿透生命的无常。
    • 特蕾莎修女说,上帝不是要你成功,只是要你尝试。在安全的环境,小范围地冒一冒险吧,这是拆掉你那些思维之墙很好的一次试探,看看它们是不是只是看上去坚固,其实很虚弱。
    • 其实,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,与其说是智商的差异,不如说是思维的差异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,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,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,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,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,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,重新面对这个世界。
    • 你现在能感知什么意义、认同什么目标,就先好好地体会这个意义,为这个目标行动。
    • 价值不分高低,每一个都很珍贵。
    • 命运把我们丢到不同境地,接受自己拥有的,追寻自己想要的,做好自己能做的,这就是最好的意义。即使这个意义看上去没那么“有意义”也不要紧。
    • 无趣之人,往往不是无能之人,而是无胆之人。
    • 长久来说,只有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兴趣,才是不会消退的兴趣。心理学家认为,快乐源于紧张感的释放,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,紧张感就会消失,快乐就没有了,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。
    • 如果你的兴趣是更加深层的,比如自由、智慧,或者帮助身边更多的人,这样的兴趣就只能永远接近,不可能完全被满足。随着你的力量越来越大,你会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,而你能够帮助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好。这就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兴趣。
    • 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,比如爱、成长、超越自己、快乐、助人、宁静……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。
    •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,你能为此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最恐惧的地方,无条件地去支持一个人、一些人甚至一群人。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,支持者也永远不会失败。
    • 优秀的人有一整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,这些程序清晰、干净,不占内存,直指目标。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程序,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,在压力面前有完全不同的心态,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,对同样的事情也有完全不同的结论。
    • 现在的企业家张口必谈双赢、共赢,好像一切东西都可以共赢一样。其实共赢这个模式本身有着关键的外界假设,即世界有富足的资源来支持每一个人,同时双方需要有不止一次的交易。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,双输模式和赢输模式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    • 《孙子兵法》曰: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    • 心智成熟的特点是:你拥有很多心智模式,熟悉每个心智模式的优点和限制,并随着环境娴熟地切换。不会在一个视角被卡死,也不会偏颇地看待问题,多种思维彼此参考,相互校准,你才会成为一个心智成熟、看问题全面的人。
    • 你看世界的角度,决定了你的样子。
    • 我们愿意通过专业测评来了解自己,却没有意识到,了解你最多的其实是你的内心。
    • 什么是你人生的真正目标?就是那些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你不会改变的目标。
    • 当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,你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,一种获得前恐惧、获得后空虚的生活中。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,而你总在向上看,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。 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,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,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;你才可以安心地靠着窗口看看风景,然后更快上楼。
    •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,那就去捍卫它;如果你有一个目标,那就去争取它。行动起来!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,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,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,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,而是生命的速度,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,成功就是越走越近。
    • 打破“后来”模式最好的方法,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、只做观察的空间和底线。在这之前,不要做决定;一旦过了这个底线,就要大胆地选。这就是最好的“选择”模式。
    • 我有一个简单的常识: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完美,那么它一定有问题。
    • 平台、资源、眼界、机会、好老板、失败的经验,这些都是未来会升值的生命潜力股。年轻的时候,即使牺牲点既得利益,也要“购买”这些东西,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百倍增值。
    • 越是自尊心强,越是因自卑而自大的人,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,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,假装自己没走弯路。
    • 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。
    •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,你活得越久,站得越高,看得越清,你就越会意识到,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。老子说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”这也是很多科学家、法学家、企业家最终遁入宗教寻找安宁的原因。他们曾经努力希望创造一种公平,但是,当努力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时,他们却发现自己依然面对的是无法改变的不公平。
    • 面对不公平,无聊的人冷嘲,懦弱的人抱怨,聪明的人跟随,清高的人躲避,勇敢而智慧的人则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,用自己的力量来掌控我们这个世界。
    • 真正的职业方向是那种不顾一切都要做的事情。
    • 《战胜拖拉》的作者尼尔·菲奥里在书中写道:“我们真正的痛苦,来自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,来自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,还来自因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。”
作者

terese

发布于

2022-10-07

更新于

2022-10-07

许可协议